top of page

20201216催眠--過度擔心孩子的父母,會不自覺地將包容變成放縱!「自己的行為自己負責」才是我們能教會孩子的正確觀念。

從沒想過嘗試催眠療癒的小莘,看見Elsa的簡介後忽然有了動力,還決定非Elsa就放棄。很感謝小莘對自己直覺與對我的肯定,接案真的都是靠緣份,謝謝網路上的我能給小莘安心感。在個案身上,總會看見和Elsa有關的元素,可能是過去我曾面對過的經歷、可能是我一直以來拿手的事情、可能是我才剛領會到的道理...等,而小莘和我相同的是家中有個妥瑞兒。


小莘在20年的光陰中,精神、心血、金錢…無一不全部投入在孩子身上。當孩子長大準備離家求學時,小莘除了慌亂未來沒有寄託以外,還有著終於能為自己活的期待。 學習佛法的小莘有著「孩子好自己才會好」的信念中。進入的催眠畫面,看見她擔心有著妥瑞的孩子必須面對被外人用不理解的心態與誤解他暴力、不孝的眼光對待,而因為沒能為孩子做什麼的自己,只能在內疚與無力中,選擇過度包容。孩子生病對小莘來說,除了難過、內疚以外,更多的是自責,最終她將所有歸究為宿命。


未來孩子能否自立?孩子為什麼會生病?自己為何要選擇錯誤的管教方式?帶著問號進入與孩子生病相關的畫面中,看見一個穿著輕便、心情平靜,在享受寧靜夜空下一片詳和自己。跟著平靜的小莘一路回到了家,看見有著開朗笑容、散發天真的孩子,與她和諧相處的氛圍。Elsa問孩子為什麼唯獨對媽媽會發脾氣、動手?孩子笑著表示:「因為對媽媽動手、媽媽不會怎麼樣!」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如果有一方縱容,通常只會加重被縱容的一方做出更多錯誤的行為。Elsa看見小莘明知孩子行為不當,但她錯誤的引用佛法,誤將大度變為縱容:不但沒教會孩子明白對錯,反而利用生病當藉口,對媽媽為所欲為。其實,每個孩子都很清楚父母的個性與軟肋所在,於是當媽媽願意接受他所有的錯誤行為時,肯定會有更得寸進尺的舉動。在此提醒每位家長們:孩子的生命雖藉由媽媽的身體孕育,但從出生那一刻,彼此都開始在學習獨立,家庭是一個學習分辨對錯的重要環境,千萬不要錯誤的為孩子好,而讓他失去學習正確表現的機會。記住:孩子學習長大的同時我們也持續在學著放手!


畫面中小莘看見孩子都清楚自己該怎麼做,也知道自己的對和錯;於是小莘決定:「未來不再妥協、讓步,該怎麼做就怎麼做!」Elsa建議:父母管教孩子,可以給予建議但不需為其下指導棋、更不能為孩子決定,父母們該學會尊重孩子的選擇。因為過度擔心就加上寵溺,除了無法將孩子拉回正途,更會讓他失去學習的機會與能力。來到孩子準備離家的時刻,小莘明白:「或許過去孩子所犯的錯誤只是帶著好奇心在探索,並非是真心想變壞,但面對逐漸長大的孩子,她身為媽媽愛護孩子的私心也無法無視及逾越法令,該是孩子該負責的,她將不再干涉,要孩子學會為自己的生命負責。」歸還責任後的小莘的心情舒坦、不再感到糾結。


在小莘失衡的愛中成長的女兒罹患憂鬱症,一樣令她自責也擔心不已。潛意識帶小莘回到兒子尚未出生前,自己全心全意地陪伴女兒的時刻,看著3、4歲年紀的女兒,小莘耳邊響起了「如果沒有生弟弟就好、就不會這麼混亂」。身處三代同堂的環境中,小莘必須對孩子吼叫來對待孩子但許多心理醫師都宣揚過:這樣的舉動將在孩子心理層面留下極大的陰影。小小的女兒說著她喜歡的媽媽,是:「臉上掛著開開心心的笑容、會將自己打理的漂漂亮亮的媽媽」。


Elsa看見小莘在孩子出生之後就忽略了自己,但曾經的她在照顧家人之餘,仍有能力照顧自己,只是,時間拉長了、責任更重了,導致她慢慢地淡忘了。父母對於孩子的愛,多是程度相同、形式不同,在照顧家庭中的辛勞中很容易一個不小心就失衡;Elsa建議父母們,可以主動提醒孩子我們對他的愛,讓孩子感到安心,減少孩子因為失寵的心態而選擇逃避家庭的情況。

孩子最喜歡的人是父母,所以會不自覺模仿父母;所以父母如果希望孩子能幸福、快樂,要先讓自己成為一個幸福、快樂的人,孩子就會跟著學習。引導小莘將愛孩子的形式改為支持,她自己才不會一直感受著做不到的無力。


Elsa認為:家庭和催眠態,都是一個可以允許犯錯的環境。在家庭中,多數人有著包容、關心的家人,於是我們會習慣自然展現自己較真實的一面:脾氣、喜惡、情緒…等;當然,有些人的家庭可能是不被家人關心,更充斥著孤單、寂寞、距離感,甚至還有些正面臨著肢體或心理上的暴力相對。而在催眠態中,我們可以輕易地將自己的想法、不開心、懷疑…全數都表現出來:可以狂打、狂罵讓妳不開心的人、可以說出一直壓抑著不敢說的話、可以體會從來不敢做的事滿足從未獲得過的感受。不管需要的是發洩、療癒或是看到真相,藉由催眠進入的這個能量場域,都能夠做到針對我們所需要的協助!


身為人母的Elsa明白:我們都希望孩子好,但對孩子來說什麼樣才是好,只有他最懂!我們的好不見得是他要的。而當他做出不好的行為,我們不能幫忙扛、也扛不住,只能將該承擔的責任狠心的交由他自己去負責,雖然當下心會很煎熬,但這樣才會讓他學會面對並願意長大!


ree

pixabay


圖片來源:pixabay

歡迎預約體驗留下自己的故事~


預約:

◎ 臉書搜尋「夏佩菁」

◎Line:elsa-hsia

◎WeChat:elsahsia2017

◎Email:elsahsia2013@gmail.com

觀看更多故事請至網站

https://metelsa.blogspot.com

https://metelsa.weebly.com

https://elsahsia.wixsite.com/metelsa

https://metelsa.timelog.to

留言


預約請聯繫:◎ 臉書搜尋「夏佩菁」/粉絲專頁:Met Elsa 夏佩菁 ◎Line:elsa-hsia◎IG:elsa.hsia

Contact

請於右方表單留下資訊或以下列方式聯繫:

◎臉書搜尋「夏佩菁」

◎Line:elsa-hsia

◎Email:elsahsia2013@gmail.com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Twitter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 Black YouTube Icon

Thanks for submitting!

© 2023 by Personal Life Coach.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