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11021催眠--放手孩子的人生,自己的人生才能開始璀燦。


ree


小瑢想藉由催眠探討和女兒相處上的問題:「很容易就爭吵而和女兒的距離愈來愈遠」。小瑢說女兒在五、六年前也曾學過催眠,但她總覺得女兒跟的老師有些問題,經過了解,當時的小瑢是女兒練習的對象,有順利看到某些情境,最後卻在女兒一句「和她想的不一樣」中結束。


對話中明白小瑢的視覺能力,在進入後看見女兒背對著她,當她伸手去拉女兒時卻被一把甩開,不放棄的小瑢繼續著動作,女兒的態度雖有被軟化,但真正讓女兒願意主動拉媽媽的手,是因為Elsa告知小瑢:「為人父母不該用關心的名義去管著女兒,當父母的對孩子終究都該學會放手及尊重孩子的選擇。」當小瑢接受這個說法後,和女兒手拉著手、一起走在一片充滿陽光的草皮上。


當與人在相處上出現問題時,若是特定的人或是有特定的橋段一再重複,許多人都會以為這是因為前世相欠債,這世來償還,所以才會一直吃虧、犧牲;不過,Elsa所帶領的催眠中看見的,基本都與前世無關,自己的思維才是關鍵。小瑢也和多數個案一樣,想了解自己與女兒的淵源,看見過去世中兩人曾有一世是路上偶遇的陌生人,當時的小瑢年約5、6歲,領著陌生人的女兒一起進山裏玩,小瑢差點失足山崖,但陌生人只是冷眼看著,還帶著幸災樂禍的冷笑。這一幕讓小瑢嚇壞了!腦袋滿是「她怎麼能這麼狠?」的問號。


在小瑢看見的這一幕中,Elsa想說的是『她為什麼不能這麼狠?!』都說「人心隔肚皮」,我們根本就沒辦法去猜測不是自己的人們,內心在想什麼。在這個故事中,兩人只是路上偶遇的緣份,沒能了解對方的生長環境、成長過程更沒相處過,那小瑢怎麼能去設定這個陌生人在她面對危險時必須出手相救呢?!會這樣設定多是因為當時小瑢身邊有著會出手救人的人們,才會讓她以為出手救人是對的;但也有些人生長的環境中,許多時候是冷漠的、必須自保的,這些人又怎麼能滿足小瑢這個設定呢?!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小孩子什麼都還不懂的時候,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看著爸爸、媽媽模仿學習,但終有一天,孩子會發現他不喜歡這個方式,他有他自己想做的方法!於是父母開始覺得孩子不聽話了、不乖了,甚至在青春期時,會覺得這個孩子像是個完全不熟悉的陌生人;可是對孩子來說,爸媽依舊是親愛的爸媽,他只是想將更多的時間與心力放在自己想嘗試的東西上罷了,只是將心裡的重心順序調整了一下,只是將自己的想法落實比被爸媽說乖還重要而已。


接著,小瑢一個人往山的深處走去,走著走著、小瑢的打扮也成了村婦的樣貌,她走到一處茅舍,裏頭有著一對老爺爺、老奶奶,當時的小瑢與這對老夫婦並無任何關係,她們的緣份起於那一世十來歲時因厭惡自己的父母而離家出走,四處流浪的她最終被老爺爺收容,而她也就用打理他們的飲食起居來做交換,小瑢喜歡這樣無所事事的日子,而這位老爺爺竟是現實中每日禮佛時,家中牆上所掛著的某位祖先。經過了十多年,小瑢不再是位村婦,而是位生意人,並且用她的收益照顧著許多需要幫助的人。


這一世的生命,帶給了小瑢的是內心助人的渴望,她羨慕的看著過去的自己將善事做的如此好,然而,她也因那一世村婦「散盡錢財的助人」的信念與經歷,而對於沒錢有著深深的恐懼。於是,「沒錢就不能開心」的想法因此存在於這一世的小瑢內心。此時,小瑢認為是因為金錢觀與女兒有分歧,才會導致兩人感情不睦。潛意識帶著她去到一座華麗的房子外,女主人名為藍因,是名雍容華貴的貴婦,當時的她約卅多歲,有著懂得尊重她的軍閥丈夫。小瑢說這與她過去看見過的貴婦生命是不同的,環境更為優渥。小瑢開心的說著藍因對人友善的事蹟,也向願意繼續照顧著她的藍因道謝。


看到這兒,Elsa明白,父母總希望孩子們能飲水思源,只是,有些孩子從父母身上得到的一切,包括愛或金錢等物質面的提供,都覺得是應該的,而忘了感謝父母給予的一切;而像藍因這樣願意付出的父母,遇上了不懂得感恩的孩子時,結果又會如何?選擇繼續付出是因為藍因的天性,選擇不再付出是因為懂得愛也需要平衡,付出與接收都是必須的。每個選擇都沒有錯,只有自己對於生命的體悟程度不同、願意承受的也不同,這樣的差異而已。


試著將小瑢帶往目前與女兒之間最需要處理的問題時,小瑢來到一處只能用家徒四壁來形容的場景,那一世的她名為小琳,窮困的環境中只有小琳與約3、4歲的女兒相依為命,四處為錢奔波的丈夫,最終在女兒15、6歲時有了成就,家中該有的都有,不再需要為生活煩惱。若依照小瑢的想法,小琳應該在此時感到最快樂,然而,小琳表示她更留戀過去窮困時的生活。因為當時家人之間的感情更為緊密,而現在雖然生活無虞,但親密度大不如前。小琳的遭遇,讓小瑢明白:金錢確實能夠改善生活,但不能買到感情!


Elsa帶小瑢回到最初女兒甩開她手的那一刻,經歷了一番生命經驗的洗禮後的小瑢,與女兒開心的擁抱在一起。原來,現實中的小瑢都已屆退休年齡,但還是資助著孩子,也因為給了孩子錢又怕孩子亂花,而連孩子花錢也要管,當然產生摩擦。小琳也告訴小瑢:「不給她,她才會自己去賺!」小瑢的孩子與Elsa只相差一歲,Elsa告訴小瑢「如果自己願意給孩子錢,給了之後就是孩子的,她想怎麼花就怎麼花,不該再管。「要不要幫」的決定權在小瑢手上,孩子雖然是我們賦予了生命來到世界上,但孩子的生命是由他們自己選擇,並不該由父母安排,我們可以能因為自己身份轉換後,就將自己不願接受的一切轉嫁給孩子。


意象最後看見的是10年後的母女兩人開心、和諧相處的畫面。如果想要這樣的未來,小瑢該學習的是從現在開始,將生活重心放回自己身上!這些年中為了改善和女兒的關係,小瑢四處學習課程,離開前,小瑢開心的說以後要繼續為了女兒學習,Elsa修正她:「以後要為了『自己』學習!」最終,她笑的好開心的離開。


孩子,其實是父母最好的學習對象。他們可能會為我們帶來最重要的課題,讓我們因此難過受苦,但也是讓我們因為放不下而願意努力學習的關鍵。感謝與孩子的相遇,並且重新找回自己的方向,才能有效的在這個課題上成長!








圖片來源:pixabay





歡迎預約體驗留下自己的故事~

預約:

◎ 臉書搜尋「夏佩菁」

◎Line:elsa-hsia

◎WeChat:elsahsia2017

◎Email:elsahsia2013@gmail.com

觀看更多故事請至網站

https://metelsa.blogspot.com

https://metelsa.weebly.com

https://elsahsia.wixsite.com/metelsa

https://metelsa.timelog.to

留言


預約請聯繫:◎ 臉書搜尋「夏佩菁」/粉絲專頁:Met Elsa 夏佩菁 ◎Line:elsa-hsia◎IG:elsa.hsia

Contact

請於右方表單留下資訊或以下列方式聯繫:

◎臉書搜尋「夏佩菁」

◎Line:elsa-hsia

◎Email:elsahsia2013@gmail.com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Twitter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 Black YouTube Icon

Thanks for submitting!

© 2023 by Personal Life Coach.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